孙慧萍
马克思主义学院
4月14日,由门献敏老师为我们授课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一的学习,课程中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形成过程十分感兴趣,我深知这样的思想结晶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其几十年艰苦磨砺和从政实践中特别是多领域、多层级的领导岗位的历练中积累得来的,课下便进行了关于他在陕西延安梁家河插队经历的自主学习,以下是我的学习感悟。
习近平放弃了平坦舒服的道路下沉到基层,下沉到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的很扎实。在农村的七年里,习近平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他懂得了什么是实事求是,什么是是群众,他扎根基层,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干实事,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凡是人民群众需要的,凡是我能做到的,我都愿意去做”,简单朴实的一句话,体现出习近平对老百姓强烈真挚的感情。
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任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一开始就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观。然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反而更加坚强,他度过了这四关,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得到了提高。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夙夜在公,竭尽全力。
习近平有着勤奋好学的苦读精神,插队的七年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的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文学、哲学、军事,还专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古典书籍。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故事深深激励着我,我也从中找到了青春的答案,那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用党的先进思想武装自己,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艰苦奋斗中砥砺青春,在无私奉献中放飞青春,在知行合一中升华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