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概况
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始于建校之初的五个本科专业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该学科专业历经4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05年以来先后四次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学科。2000年、2011年相继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3年开始按照一级学科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本学科获C+等次,河南省并列第3位。
本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在籍共49人(未含全志雄),招生15人,实际报到15人;应届毕业生11人,授予硕士学位10人,应届毕业的10人全部实现就业,就业率达100%,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张英被录取为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
学位授权点现有专任研究生导师23人,全部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二级学科方向各有4—5位导师,在编工作时间均在3年及以上。其中,教授19人,占比83%,副教授4名,占比17%;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占比52%;45岁以下青年教师12人,占比52%;最高学位非本单位授予的教师18人,占比78%。师资队伍机构合理。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学位授权点建立并健全了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牵头,主管院长直接负责,配备了专职研究生秘书和研究生辅导员共同管理,并聘请研究生辅导员兼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协助学生副书记从事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为了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水平,学位授权点选派研究生辅导员(党支部书记)郑晨霞参加2021年5月26日至8月15日举办的全国高校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网络培训,完成了学习任务并考核合格。
(二)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开设有关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专业课程。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增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讲授内容;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毛泽东、邓小平党风廉政建设思想研究》等,深挖总结红色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专题研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专题》相关课程等,从课堂教学这一根本上强化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在获得“省级样板党支部”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持续推动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年度,研究生党支部成功获批“省级样板党支部”,并积极申报全国样板党支部,以此为契机,支部组织研究生学子们积极践行抗洪抗疫精神,认真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走进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信阳市博物馆感受历史,在现实社会中体会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三)校园文化建设
1.将学术文化活动作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内容。开展学术文化活动有助于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而增强研究生专业素质。一是要着眼于研究生学风建设,通过开展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学术道德主题宣讲、优秀毕业研究生交流会等,不断引导研究生树立起尊重学术、规范学术的学风。二是要加强研究生学术活动交流,通过组织参加或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等活动,促进各个专业、个人思想之间的碰撞、交流。
2.发挥研究生党支部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强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积极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研究生争做先进表率。一年来,研究生党支部一是以特色党建品牌“习近平金句研学小组”为支撑,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主要研学内容,进行宣传推广,着力擦亮党建品牌;在河南省防洪救灾期间,制作整理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导汛情防控工作金句合集、“歌颂白衣天使”“致敬人民军队”的歌曲和标语,汇编成册并加以推广;开通抖音号和微信视频号,有效地宣传动员了研究生。二是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题主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先后组织研究生在线学习《开学第一课》,开展了“雷锋精神”研学朗诵、“四史”学习交流发言、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知识竞赛、“网上重走长征路”暨“党史”知识竞答活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交流会等主题党日活动,赴确山竹沟红色教育基地、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开展党史研学活动。三是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郑州汛情期间,全志雄、常爽爽、杨培基、王胤翔等多名同志,尽一己之力积极服务地方。研究生党支部成功获批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省级样板支部”、校级“样板支部”和“先进党支部”。
3、将“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补充。通过开展各项球类比赛,引导研究生走出教室寝室,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公平意识、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积极为研究生交往、交流搭建起桥梁;通过开展“重走红色革命英雄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到信阳市第三小学为小学生排练世界读书日节目等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鼓励研究生深入社会,开阔眼界,发现不足,进而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社会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日常管理服务等工作
1.导师方面。根据《信阳师范学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督促导师履行好研究生“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根据《信阳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与管理办法(修订稿)》认真组织导师遴选、培训与考核等工作。
2.教学方面。根据《信阳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教学工作规程》《信阳师范学院研究生课程管理规定》等文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督促教师严格遵守课堂教学纪律,及时履行好调停课申请手续办理,做好研究生课堂考勤管理。
3.学生方面。根据《信阳师范学院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信阳师范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等文件,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校规校纪,严格履行请销假手续,并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升级请假管理审批级别,严肃执行导师第一责任人、非必要不外出等原则。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
学位授权点高度重视研究生课程建设工作,组织研究生导师与任课教师积极申报省校两级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程晋富教授主持申报的《“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研究》获评2021年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生教育),厉有国教授主持申报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研究》获评2021年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生教育)。
11月7日,积极组织任课教师们通过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在线观看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要求研究生教师们重点观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硕士研究生)的直播,并拍照存档。
(二)导师遴选培训
本年度,学校未进行导师遴选工作。
学位授权点在导师培训工作上,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组织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线参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21年版教材使用培训,共有5位老师取得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材使用培训证书。二是研究生导师程晋富教授于2021年10月参加了河南省骨干研究生导师(管理干部)研修班培训,完成了学习任务并考核合格。
(三)师德师风建设
一是深入落实有关师德师风建设要求。严格按照《信阳师范学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建立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评选机制,在研究生招收和指导方面实行“学术道德、师德一票否决制”。
二是强调导师学术自律和立德树人职责。定期开展导师岗位评估与考核,将研究生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抽检等结果,与导师招生资格确认、招生计划分配及其他评比活动紧密挂钩,对学位论文抽检不合格者、有学术失范行为、不负责任的导师,暂停招生资格认定。
三是激励导师育人积极性。实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培育工程,给予优秀指导教师相应奖励;每年制定硕士招生计划分配方案时,优先保障有重大科研项目、充足科研经费和突出科研成果的导师能够招收更多研究生。
四是通过学生评价增强导师荣誉。学位授权点充分发挥学生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促进作用,学生不但可以评议老师的课程教学质量,还可以参与每年一次的研究生“十佳导师”评选活动,通过参评投票,从学术科研、德行品格等方面对导师进行评价。2019年以来,学位授权点共有3位导师入选“信阳师范学院研究生十佳导师”,活动在师生和社会上都引起强烈反响。
(四)学术训练
1.邀请校外专家来院做专题报告会。本年度先后邀请了清华大学肖贵清教授、中央人民大学特聘教授陈家刚、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戴焰军教授、南京大学刘怀玉教授、山东大学徐艳玲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陈金龙教授、西南大学孙道进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王永贵教授等来院或通过腾讯会议形式为研究生们作学术报告。
2.邀请校内各专业领域教师做学术讲座。本年度学位授权点先后邀请了研究生导师唐国战、程林、陈杰、陈雷、冯正强等10余位教授和博士老师为研究生作专题讲座。
3.锻炼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学位授权点以“迎接建党百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新时代视阈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中学思政课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主题开展学术征文活动,旨在强化研究生对经典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征文共收到52篇文稿,经过专家组的认真评审,分别评出一二三等次,并择优向学校推荐。
4.鼓励研究生积极申报各项科研项目。在校级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的申报和结项工作方面,本年度学位授权点共获批1项重点项目和5项一般项目,通过了5项一般项目的结项工作。
(五)学术交流
学位点为研究生积极创造学术交流机会,鼓励学生们“走出去”。4月16日,“建党百年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信阳举办,学位点积极组织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5月22日,研究生班主任郑晨霞带领20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程晋洪和樊悦到井冈山大学参加“第三届中国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
(六)研究生奖助等情况
本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研究生共有19人获省学业奖学金,11人获校一等奖学金,11人获校二等奖学金;共有41人获得国家助学金;有6人得到校级困难补助;1人获2021应届硕士研究生考取博士研究生申报专项奖学金。有1人获评省级优秀毕业生,1人获校级优秀毕业生;2人获评校级三好研究生,4人获评校级优秀研究生干部。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
通过对研究生教学、实践、中期考核、选题报告等环节的质量控制,本年度学位授权点完成了对2019级学术型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工作、2020级学术型研究生的选题报告评审工作。
通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学位论文预答辩、校外专家双盲审、正式答辩等程序,本年度学位授权点完成了2021届12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研究生(2018级10位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2016级1位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以及1位同等学力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工作,有12人取得硕士毕业证书,11人取得硕士学位证书。有1篇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目前,学位授权点在籍研究生共有47人(20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研究生14人、2020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研究生20人、2019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研究生11人、2018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研究生2人)。
(二)教师队伍建设
本年度学位授权点共有28位教师承担了23门专业课和3门研究生公共课的教学任务。其中,教授12位,占比43%;副教授11位,占比39%;博士讲师5位,占比18%。
教师团队中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河南省优秀专家、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省教学名师、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多人。
(三)科学研究
本年度,学位授权点教师获批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级项目,3项横向项目。
(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一是通过学术活动月、研究生基金项目,引导研究生选择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相关的选题,加强研究与交流;二是少数研究生选择“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学位论文选题,从特定角度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探讨。
(五)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改革创新情况
本年度学位授权点尚无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一)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1.学科自我评估进展
学位授权点正在按照学校安排有序推进自我评估进度,完成每年的工作档案收集,完成年度建设报告的写作和信息表的填报。
2.学科自我评估问题分析
结合研究生培养实际情况,学位点在以下方面还需要改进和加强:一是需要进一步明确学科发展战略定位,突出学科特色;二是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科成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支撑;三是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1.学位论文抽检情况
本年度,学位授权点应届毕业生学位论文在学校的复检中全部合格没有问题,未被抽中参加河南省学位论文抽检。
2.学位论文抽检问题分析
综合往年学位论文抽检情况来看,学位授权点的学位论文在选题与综述方面的写作质量最高,其次为基础知识和论文规范性,而论文创新性及价值的质量最低。需多阅读学科经典理论著作,进一步夯实学科基础,努力实现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贯通,才能较好的实现论文的创新性与价值性。
六、改进措施
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下一步思路举措。
(一)未来发展目标
进一步厘清学位授权点的发展目标:扎根豫南老区、服务河南、面向全国,建成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过硬、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学位授权点;构建较为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培养体系和学术学位授权点质量保证体系;积极培育建设博士学位授权点。
(二)具体改进计划
1.进一步挖掘本学科的学术积淀,积极培育特色鲜明的学科增长点;
2.进一步增强学科研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应性,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进一步推动学科成果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创新;
4.进一步加强现有专任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
5.进一步加大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尤其是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
(三)保障措施
1.进一步健全学科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建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制度;实施学科点分层建设和目标管理;学科带头人及高层次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激励等制度建设。
2.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制定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探索学科支撑体系、教学质量体系和科研转化体系等教学机制。
3.进一步整合资源和增加经费投入。提升纵向科研项目数量与质量以增加经费;鼓励横向项目立项以拓宽经费来源;加强学位点科研平台建设力度和实践基地的经费投入力度。